“不管是跟中年人在一起工作,還是跟年輕人在一起工作,我都愿意把武漢小學實干的工作作風傳承下去。”近日,在荊楚網(wǎng)(湖北日報網(wǎng))對武漢小學教師王虹的采訪中,她談起自己在教育生涯中的傳承與成長。
他們手把手教我 我手把手教人
王虹剛進入武漢小學教書時,學校正處于發(fā)展的重要時期,亟待一批新鮮血液的補給。“當時我們一批來了16個人,前后兩三年里大約補充了十幾位年輕老師。”據(jù)王虹介紹,當時學校的硬件環(huán)境還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好,但他們都覺得能在武小教書,是很光榮的。
武漢小學寬松、親切的人際關系讓王虹感到寬和又自然,和老教師相處起來沒有太大壓力,“他們就和值得尊敬的長輩一樣,手把手來教我們。” 老教師對年輕教師的指導,既體現(xiàn)在宏觀的教學指導上,也寓于一些小事中。在手寫教案的年代,老教師毫無保留地拿出教案給年輕老師學習。遇到需要有修改的內(nèi)容,就當面提出,并且要求年輕教師在當天的課堂教學中及時地解決,做到扎實有效。
讓王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研究課,組里的骨干老師在課后向她反饋上課時的一些問題,“那時候我很年輕,他們就指著教案就跟我說,哪個地方做的不好,要我用紅筆把它記下來。雖然那一下子很難接受,但自己靜下來想這些建議,覺得很有幫助。”
在接觸新教師時,王虹也把“實”字落到了實處。和新老師搭班時,王虹會主動告訴他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,傾聽他們的心事和困難,幫助新老師盡快融入到集體中。老教師與新教師之間的信賴與互助,在武漢小學的精神傳承中搭建起橋梁。
永葆教育初心 數(shù)十年以愛育人
在三十多年的教學中,王虹始終把學生看成是發(fā)展中的人,尊重學生的天性,在教書育人中適時引導。比起成績與一時表現(xiàn)的好壞,王虹更看重學生的個性發(fā)展,“若干年后他們能夠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,能夠過想要的生活,我覺得就是成功的。”
在武漢小學寬和實干的環(huán)境中,王虹也發(fā)展出更為包容負責的育人理念。在與學生的相處中,王虹注重情感的傾注,對孩子們嚴慈相濟,順應學生的天性。在教學實踐中,對天性的尊重,使她避免目的性過強的任務,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閱讀學習。
王虹記得有一位80后學生,在國外居住工作,一次聊天時偶然談到小時候老師推薦的一本兒童文學書。王虹在語文課上的一次推薦,激發(fā)了他對語文的興趣。在為人父母后,他又將這本書推薦給自己的孩子。還有一位95年畢業(yè)的學生,工作多年后仍然記得王虹對他的關心——“早餐有沒有吃?”或者“衣服是不是穿少了?”這讓處在父母離異期的他倍感溫暖。前幾天,她還收到了來自一位00后學生的戴著大紅花穿著軍裝的照片,感謝老師當年對他的引導。
“人們總說‘師者渡人’,其實自己說不上有多么高的精神境界,但我覺得在孩子們多年以后,能夠記得你當初對他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,我都覺得特別滿足。”
激發(fā)學生創(chuàng)造力 “學生講壇”在延續(xù)
王虹重視在教學中創(chuàng)新試驗,發(fā)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(chuàng)造力,用她的話說:“小學階段不一定要拘泥于生硬的教條式的東西,更多的是培養(yǎng)學生的興趣愛好。” 在學習過程中,王虹更提倡給學生創(chuàng)造機會,讓學生自由表達,培養(yǎng)興趣。老師在興趣方面給予引導,比如辦學生講壇,尋找喜歡的課題,自由組織課堂活動。
不管是學生與家長的“漢字共讀”,還是延續(xù)中的“學生講壇”,都取得了不錯的活動效果,學生的個人修養(yǎng)與綜合素質(zhì)在活動開展中得到提升。讓王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今年高二在讀的學生,學生當時要講《清明上河圖》,王虹向他推薦了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的特輯《中華遺產(chǎn)》。王虹回憶說:“那位學生在積極研究了一星期后,不僅做出了精美的課件,而且對中國畫的一些知識也有了深入理解。”
在每位學生一學期一次的“學生講壇”中,王虹與他們一同研討、尋找資料、積極互動,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(zhì),培養(yǎng)更為廣博的審美趣味。
王虹將“三個真”——真實狀態(tài)、真實生活、真實待人,與武漢小學的踏實實干精神相結合,在育人的土壤上深耕,傳遞著不息的薪火。(記者林杉 實習生譚紅路)
最新資訊
Copyright (C) 1999-20120 www.tvvgv780.cn,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權所有 環(huán)球快報網(wǎng) | 豫ICP備17019456號-52聯(lián)系我們:52 78 229 @qq.com